北京联合大学-联大小花园
标题:
高校开展公众考古活动的若干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ljdx123
时间:
2015-9-30 09:19
标题:
高校开展公众考古活动的若干思考
——以北京联合大学的公众考古活动为例
当前, 具有考古学和博物馆学专业的各大高校已经成为国内进行公众考古最主要和最为活跃的阵地。 高校是年轻人云集之地, 他们思维活跃、 富有热情、 求知欲强, 成为公众考古活动的主力军。 从今年五月的国际博物馆日到六月的中国文化遗产日, 国内各大高校组织了系列丰富多彩的公众考古活动。 一些高校学生也针对活动本身进行了一些思考, 对如何将高校的公众考古活动办得更好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建议。
近年来,中国的公众考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高等院校已成为这一时期公众考古首屈一指的重要阵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拥有考古专业的高校大约三四十所,几乎覆盖了全国大多数省区。北京大学等高校很早就开展了公众考古工作,这些拥有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的高校,相继成立了很多与公众考古有关的组织。早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就成立了学生社团组织——文物爱好者协会。现如今,高校开展的各类公众考古活动多呈现出范围广、形式多样等特点,这为后续开展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各高校通过自身努力,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展示,向外界宣传考古知识,极大地加快了考古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的步伐。在开展公众考古工作方面,北京联合大学虽然起步较晚,但依托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通过借鉴其他国内外高校先进的发展经验,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活动,取得了一些经验。我们作为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在组织各类活动的同时,对未来高校如何开展公众考古工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下面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公众考古的实践,谈一谈对这方面的认识。
分析目标公众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公众考古策略
由于公众的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差异较大,所以对文化遗产和考古的兴趣点和关注度有所不同。北京联合大学曾专门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充分的问卷调查和社会调研,分析各类人群对公众考古的接受程度和参与热情。在开展活动时,注意观察不同人群的参与热情和理解程度,根据公众的差异,总结规律,制定相应的公众考古方案。我们发现,少年儿童喜欢参与以动手为主的活动,在今年6月14日我校举办的“公众文化遗产共同体”活动中,大多数孩子对于“翻模铸钟”和“紫砂壶”制作等动手和发挥创造力的活动比较感兴趣,乐于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接受文物考古信息。而中青年人则更青睐于参与考古工地考察活动,并对公众考古活动有持续兴趣。在参与一次活动后,大多数人还会去了解相关活动的发布途径及后续活动的开展情况。在实践中还发现,相对于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中青年人群更关注以网络为媒介的传播渠道,他们热衷于聆听各种讲座、参与学术沙龙,希望通过参与,产生思维碰撞,激发探究精神。同时,中青年群体大多爱好技术含量较高的活动项目,在我们组织的一次“全形拓”实践活动中,一位30多岁的参与者对此项目的兴趣和专注程度,让活动组织者都感到意外。由于活动现场的座椅不够,他不惜跪在地上做拓片,并且对每一步骤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拍照。我们还曾组织过老年人参观首都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通过与以往不同类型活动的比对分析发现,老年人对参观类活动的兴趣更浓,更加关注文物当时的功能及其历史价值。基于以上调查分析,作为高校考古类社团,更应该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这样才能激发更多社会群体的参与热情,提高公众考古的社会基础。
建立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打破门户界限 吸纳社会各界参与活动组织
为了能更大范围的吸引公众参与,我们提出“公众考古要五湖四海”的理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活动组织者构成多元化。北京联合大学的公众考古活动依托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进行,协会的骨干成员以本专业学生为主体,同时涵盖理工科学生和社会成员。此外,不仅吸纳在校的本科学生,同时也欢迎那些热衷于考古的研究生和高中生。在活动中发现人才,近两年社团成员中非考古文博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所占比重不断增加,逐渐成为社团活动的主力军。这些非本专业学生的加入,使协会人员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社团活动策划中,他们担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除了校内资源,还积极吸纳校外热心人士和校友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建设,聘请他们担任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副会长和顾问,直接参与组织各项公众考古活动。我们甚至吸收了学校的保安参与活动组织,通过参与公众考古活动,有的保安对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走进教室,旁听相关课程。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自不同的领域,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更加了解公众的需求及喜好。他们的建议有助于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并扩大对不同群体的覆盖范围。
二是活动举办主体多元化。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尽可能联络校外合作单位,积极将活动场所从校内转移到博物馆、艺术馆以及考古遗址,这样不仅增强了公众参与的热情,同时也使公众考古更加深入人心,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今年北京联合大学与炎黄艺术馆联合举办传统书画文物装裱体验活动,这是与校外博物馆进行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影响较大。将高校的公众考古活动与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功能相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更好地推进活动的开展。
三是与社区和周边教育机构联合开展活动,并建立长期联系。在最初组织活动时,我们主要是通过前期铺垫及多渠道宣传,尽可能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但每次活动参与的人群不够稳定,多数公众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灵活性和自主性更强。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家的兴趣,但从公众考古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会使公众对考古的认识不够全面,也会阻碍我们对特定人群开展长期而有针对性活动的计划。因此,我们更应主动与周边社区及中小学教育机构建立长期且稳定的联系。在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成为了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而现在的社区活动主要是棋牌和体育类活动,对于更深入的体验式文化互动活动,尚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在活动形式上,我们不能仅依靠以组织社区居民听讲座的形式开展公众考古活动,更要从活动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在激发公众兴趣的同时,针对不同年龄结构的社区,设计不同的系列活动方案,根据公众对活动的反馈,有针对性的对后期活动方案进行调整,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 专业教师参与指导
拥有大量考古学及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教师是高校资源中最大的智力优势。专业教师既熟悉专业知识,又与社会各界有广泛的联系,为高校公众考古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作为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指导教师,韩建业、黄可佳等老师长期关注社团成长,经常对协会未来发展进行指导,对活动策划提出宝贵意见,帮助联系考古工地,亲临活动现场指导讲解。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或科研项目时,他们有意识增加陶器制作、玉石器加工技术等方面的实验考古内容,其实验过程及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我校开展公众考古活动的重要基础。高校的智力资源还体现在对公众考古的研究方面,新的公众考古理念往往从高校产生。随着公众考古的兴起及相关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乐在其中,不断有学生以公众考古为题撰写毕业论文。为了进一步推动对公众考古的探索热情,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筹备出版《文化遗产保护与公众考古》刊物。在这本刊物中,不仅收录有最新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公众考古的相关学术论文,同时还组织学生大量翻译国外公众考古的新成果,这部分内容占到刊物篇幅的一半以上,希望能对国内高校及文博单位开展公众考古研究和活动提供参考。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考古资源,我们希望能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不断积淀和摸索,在公众考古理念和实践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发展模式。
公众考古活动与户外旅游探险相结合
考古夏令营活动是现今高校假期开展的主要公众考古活动形式,这些活动既不是学术性浓厚的考古调查,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旅游项目,而是一种将旅游和考察相结合,从而解读考古的新形式。考古考察是北京联合大学组织公众考古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考察的地点既有重要遗址,也有正在发掘的考古工地,如周口店遗址、东胡林遗址、琉璃河遗址、金代皇陵、明代太监墓群发掘现场等,几年时间,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足迹几乎遍布北京及周边地区。带领公众进行野外考察对提高公众的考古兴趣、理解考古内涵是有一定帮助的,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单纯的考察活动是否略显单调?是否可以将人文遗迹考察、户外有氧运动、考古工地参观等活动进行整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增加活动的丰富性。比如现在较为流行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了》、明星远游节目《花儿与少年》等,都采取的是任务型户外体验性活动。一路飘红的收视率也为我们探索公众考古模式提供了思路。从本质上来说,考古是一种户外活动,在今后的活动中适当增加这方面内容,让更多的人身体力行体验考古工作,或许能带动更多人去感受、去思考考古工作的意义。我们可以参照这些户外节目,根据不同遗址的周边环境,设计出多条以科学考古为轴线的互动旅游路线,将户外旅行与考古知识相结合。在这些活动中邀请一些对考古和历史感兴趣的知名人士参与其中,利用他们在社会中的感召力和示范效应,引导公众正确理解考古工作,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对于知名人士的定位,并不要求是当红的一线演员和歌星,我们更希望看到当地具有影响力的人士或社交网络上较为出名的版主和相关人士的身影。在活动过程中,这些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公众人物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转播活动的实况内容,这会在短时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和示范效应,甚至会成为某个时期的新闻热点和公益榜样。
在公众考古活动中注意遵循信息传播规律
现代社会是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各类新媒体对于活动的宣传和后续报道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创办了自己的公众微信平台,定期发布我校及相关单位的公众考古资讯,逐渐形成了公众考古的朋友圈。北京联合大学在历次活动中,都非常注重前期宣传,依托平台优势,发布活动信息,并借助知名人物的影响力加以推广,以此吸引公众的参与。让公众考古家喻户晓是我们共同的期待。作为考古从业者,我们了解行业内部的宣传平台,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考古学界的信息宣传还不够广泛,信息发布的受众面有待进一步扩大。有效的宣传会提高公众的认知程度。在宣传方式上,我们利用微博“抢头条”的形式,吸引公众视线;在发布消息时,根据信息传播规律,将活动项目按照人们的关注程度依次抛出,拉长宣传周期;在活动开展中,进行实时播报,让未能亲临现场的人们及时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提高他们参与后续活动的热情。活动之后,进行资料整理和图片收集工作,将活动的相关照片及时上传网络,对整个活动现场进行详细报道,对公众给予的反馈进行思考性总结,并根据情况调整后续活动内容,及时抛出相关预告,保持公众的兴奋程度,拉长活动周期。
作者:刘佳月 胡宇煊 褚旭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欢迎订阅考古微信公众号:上下探方五千年
微信号:Archae-bigcui
新浪微博:@铲释
欢迎光临 北京联合大学-联大小花园 (http://www.mybu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